作為一名90后(啊暴露年齡了),小橫童年時期經常和小伙伴們一起玩紙飛機。
在疊好后,大家都會習慣性地給飛機注入一口真氣,然后看著飛機翱翔云霄,相信00后的你(假裝是)對這一畫面一定不陌生。
投擲紙飛機前哈一口氣好像能給紙飛機加上Buff,這已經成為中國的獨門秘籍,其他國家并沒有這個習慣。
那么,哈氣真能讓飛機飛得更遠嗎?今天,小橫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哈氣的習慣是怎么來的?
大家都知道,紙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這是否意味著最早的紙飛機也是中國人發明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真正意義上的紙飛機是在飛機被發明出來之后才有的。因此,能追溯到的最早的紙飛機大致誕生于1908—1909年。
不過真正有據可查的是1930年,杰克·諾斯羅普折出來用于研究飛機飛行原理的那一只。當時,他使用紙飛機模型測試了較大飛機的空氣動力學性能。
那么,有了紙飛機后就有哈氣的行為嗎?并不是。
給紙飛機哈氣起源于80年代。80后的孩子們已經對機械有所了解,但是真正的操作機會很少,他們接觸最多的機械大都是村里唯一的一臺拖拉機。
而拖拉機在冬天經常點不著火,需要加熱燒一燒、捂一捂才能發動。孩子們便把手中的紙飛機玩具和拖拉機聯系起來,認為紙飛機也是一種機械,怕它也點不著火,于是就用哈氣的方式給飛機加熱。
于是這種簡單又魔性的動作就作為一種必要儀式得以傳承,成為玩紙飛機的必要操作。
那么,哈氣這樣一個被認為賦予紙飛機靈魂的動作,真的有用嗎?
哈口氣真能飛得遠?
真的有專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析。
西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袁洪寬老師從空氣動力學角度分析了哈氣的原因。
在折紙飛機時,將機頭折得很尖小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但是這樣會導致機身比機頭重,飛行時整機的重量不平衡,容易后翻,飛不遠;
而哈氣后,水蒸氣會附著在機頭上,機頭濕潤之后會重一點點。剛好這一點點重量會讓紙飛機的重心往前移一些。這樣更能保持平衡,從而飛得更遠更長。
有實驗表明,哈氣增加了飛機0.067%的重量。千萬不要小看這一丟丟質量,它讓紙飛機增加了10.32%的飛行距離。
不過,也有專家并不認可哈氣的作用。
日本折紙飛機協會總秘書長藤原對于中國人在投擲飛機前哈氣的行為很不解,他認為哈氣對紙飛機的滯空時間產生不了什么影響,想讓紙飛機飛得時間更長,除了折法,還要勤加練習投擲。
事實上,歐美國家的人在投擲紙飛機前并沒有哈氣的習慣。不過,有人會向紙飛機尾巴吹氣,以檢查紙飛機的結構有沒有問題。
為什么人們要哈一口氣?
無論哈氣的科學原理是否站得住腳,其產生的心理作用卻是顯而易見的。
因為放飛飛機前先哈一口氣,其實是從心理上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和鼓勵,希望手中的飛機能比同伴的飛得更遠。
另一些人則是從眾心理,看別人飛機哈氣就跟著人家學,因此演變成了一個潮流。而專家對這一問題的解釋似乎印證了心理層面的作用。
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殲-15艦載機總設計孫聰院士對此給出了權威解答。
當主持人撒貝寧問到哈氣有什么作用時,孫院士的回答令人不禁捧腹,他認為,哈氣僅僅是為了“圖個吉利”而已……
其實,日常生活中哈氣這一動作不僅僅存在于扔紙飛機之中,擲骰子、扔飛鏢、彈腦門、抽簽或者用拳頭打人時人們都會下意識地哈一口氣,這類動作都在有意無意中增強了動作發出者的自信。
再追根溯源從神話也可以看到哈氣的神奇之處。女媧以自己的模樣捏土造人時,要哈一口氣人才有靈性,而西游記里孫悟空拔毛也是通過呼氣才能成就萬千化身。
無論是為了增加飛行距離,還是尋求心理安慰,扔飛機前哈一口氣都已成了大家的習慣。
正如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下意識動作一樣,這些行為不僅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而且早已成為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